“暑到,热又燥...”小暑快到了,暑热难耐,专家建议从饮食入手
小暑节气盛夏的开始,养生保健一定要做好,小心各种疾病找上门,专家建议不妨从饮食下手。
小暑节气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有哪些相同点和差异性呢?
相同点:
1、吃藕
在我国很多地方,有“小暑吃藕”的习俗。据说这个习俗开始自清朝咸丰年间,藕一方面与“偶”谐音,有成双双对合合满满的寓意,另外在文人墨客笔下,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行。而从食物本身来说,藕也有健脾开胃的作用,适合夏天食用。
2.吃绿豆芽
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,小暑的到来,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。此时,天气炎热,人体出汗多,消耗大,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,解热防暑。民间各地在这个时节素有吃绿豆芽的习俗。
3.吃羊肉
小暑期间喝羊汤是我国各地共有的饮食习俗。第一可以滋补身体;第二“羊”与“阳”谐音,“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,这样能够增加阳气”。
差异性:
1.北方:吃饺子
小暑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习俗,盛夏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
2.南方:“食新”、吃黄鳝
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节气“食新”的习俗。“食新”是将新打的米、麦等磨成粉,制成各种面饼、面条,邻居乡亲分享来吃,表达对丰收的祈愿。同时,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。另外,南方地区还有着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的说法,小暑前后是吃黄鳝的好时节。黄鳝作为食品,按中医的说法有着祛湿、滋补的功效,而小暑前后正是黄鳝最为肥美的时候,确实也很适合食用。
四、饮食上的五大注意事项
1.早餐勿冷食
很多人在暑热天里贪图凉爽,早餐以蔬果汁、冰咖啡、冰果汁、绿豆沙或冰牛奶代替热粥或热牛奶。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,但长此以往会伤害消化功能,更会引起胃肠胀气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即使在闷热的天气里,早餐也应该先食用热粥、热豆浆、热牛奶等热食,然后再吃一些面食和鸡蛋等食物。水果要等到九十点钟再吃才好。
2.冷饮凉菜勿过量
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体内,会使胃肠黏膜内血管急剧收缩,导致胃肠痉挛,影响正常消化功能;而且以这类食物为主要饮食,势必造成如氨基酸、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素的缺乏,导致体力和抵抗力下降。
3.宜补充盐分
天气炎热时,人体水分流失快,饮食方面确实要补充足够的水分。
4.宜吃苦味食物
适时地摄入苦味是十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,夏季更是如此,尤其是小暑前后。因为苦味食物能够起到清热解暑、消解心烦的积极作用,是夏季的天然养生品。
5.宜饮食清淡,不宜过饱
小暑时节,人们体内火气旺盛,容易上火,且饮食不宜过饱,一般吃到七、八分饱就足够了。还要注意饮食搭配,营养要充足、全面,不可挑食,不宜油腻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